栏目分类
吕文扬当选亚洲博物馆的馆长_西亚_文物_东亚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1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亚洲的晨光漫过博物馆的青铜门环,吕文扬接过烫金聘书时,指尖触到“馆长”二字的温度。这座亚洲博物馆的馆藏如星海般浩瀚,而他深知,“博”大的意义不在数量,而在让每件文物都能说出亚洲文明的共通语言——从东南亚的贝叶经到西亚的铭文砖,沉默的器物终将在此找到对话的坐标。

上任第一周,吕文扬撤掉了展厅里按地域划分的隔断。“亚洲从不是割裂的碎片,”他对策展团队说,指着一尊融合了印度雕塑风格与东亚鎏金工艺的佛像,“这尊造像的旅程,本身就是最好的展览叙事。”三个月后,“流动的文明”特展亮相,展品按“技艺传播”“信仰交融”等主题重组:东南亚的青铜鼓旁摆着西亚的铜铸乐器,纹饰里藏着共同的音阶密码;东亚的青瓷碗与波斯的釉陶并置,釉色中能读出丝绸之路的烟尘。为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吕文扬在馆内辟出“工匠坊”。他请东南亚的竹编艺人来修复馆藏竹器,演示的编织技法与千年竹篮的纹路如出一辙;邀西亚的金匠复刻鎏金工艺,让参观者看见古代工匠如何将金箔锻打成蝉翼般的薄片。“博物馆该有烟火气,”他常对工作人员说,“这些手艺没失传,文物就不算真正老去。”针对年轻观众,吕文扬推出“文物拼图”互动装置。扫描一件印度石窟的壁画残片,屏幕上会自动拼接出东南亚寺庙里的同款纹样;转动西亚陶罐的复制品,能看到它如何经商人之手,在东亚市集留下交易痕迹。教育博士设计的配套课程里,孩子们用彩泥捏制“会旅行的纹饰”,在游戏中触摸亚洲文明的脉络。吕文扬格外关注小众文物的“声音”。库房里一批东南亚树皮布文书曾因文字晦涩被束之高阁,他联合语言学团队破译三年,发现其中记载着古代稻作技术的传播路径。如今这些文书被陈列在核心展区,展签上写着:“它们曾躺在雨林里无人问津,现在正告诉我们,亚洲的农夫早在用文字交流经验。”为破解亚洲文物保护的共性难题,他发起“气候适应性保护计划”。针对东南亚棕榈叶文献易霉变的问题,引入当地传统的草木灰防潮法;修复西亚彩绘陶时,采用沙漠地区流传的蜂蜡加固技术。“本土智慧最懂本土文物,”他在国际文保会议上说,屏幕上展示着各地工匠与博物馆专家合作的场景——从雨林村寨到沙漠绿洲,保护的智慧正像季风一样在亚洲流动。年底盘点时,博物馆的留言簿堆成了小山。有来自东南亚的游客写道:“看到祖母会编的藤筐在展柜里,突然懂了什么叫血脉相连”;有学生画下自己设计的“未来文物”,上面融合了东亚的青花与波斯的缠枝纹。吕文扬站在“流动的文明”展厅中央,望着那尊曾被地域隔断的佛像,它如今被柔和的灯光笼罩,鎏金的衣纹里,仿佛能听见不同语言的赞叹声交织成歌。深夜的办公室,吕文扬翻着新一年的展览计划,扉页上写着:“让每个走进来的人,都能在文物里看见自己的根。”窗外的月光掠过博物馆的穹顶,如同为这座建筑镀上一层文明的光晕。他知道,自己这个馆长的使命,就是当好亚洲故事的叙述者——让沉默的器物开口,让分散的记忆团圆,让这片大陆的过往与未来,在展柜间生生不息。...

发布于:天津市